转融通、标的双扩容疾进:券商备战两融红利进
券商的两融业务在政策的持续驱动下疾进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8月13日从多家券商营业部人士获悉,围绕科创板的融券券源正在进一步丰富,同时融券的定价也呈现出一定的市场化特征。
这与近期不断落地的两融政策红利有关,一方面伴随着科创板首批公司的上市,转融券扩容的推进和转融通利率的下行,让券商开展借券中介业务上更有积极性;另一方面证监会日前亦修订《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》,进一步扩宽两融标的股的范围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两融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。部分业内人士透露,部分券商正在针对两融业务增兵加马,加紧备战,而在分析人士看来,两融业务占据券商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高。
融券崛起
伴随政策红利的崛起,融券业务的供给和需求正在迎来 双增长 。
因为券源多了,所以想做融券的客户开始多了,但我们主要还是针对机构客户提供融券业务,因为机构方面有相对可控,更加完善的风控和策略,而且一些私募机构对融券的需求量也比较大,专注这一块能够降低业务成本。 8月13日,一家头部上市券商机构部人士表示, 尤其是在一些高估的科创板股票上,融券需求越来越旺盛。
目前融券的机构客户跟之前比更多了,特别是有些是在找科创板票的。 一家汇金系券商营业部人士同日亦表示。
宏观数据显示了融券业务的悄然崛起 自7月22日科创板开板以来,融券规模还在持续不断扩张。据Wind显示,截至8月12日,沪深两市融券余额达122.69亿元,即在科创板开市后的16个交易日累计增长25.16%,平均每天增长达1.57%;该规模亦较去年同期增长达71.47%。
事实上,融券的比重也开始逐步攀升,8月12日融券余额占两融比例约为1.37%,较去年同期的0.82%提升了0.55个百分点。
而在旺盛的市场供需面前,不同券商针对 一券难求 的个股也开始执行市场化定价策略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,部分估值较高的科创板股票,部分券商给予了超过10%以上的利率定价。
多数科创板股票的融券利率都要在12个点以上,前几天像微芯生物、中微、晶晨几只刚上的新股,融券利率就更高了。 上述营业部人士坦言, 因为科创板的涨跌幅限制扩大到20%,所以一些T+0私募也在从中博弈,这也间接扩大了融券的需求。
个别券商还出现了无券可供的现象。
我们目前没有券,已经有的券源都被定制走了。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两融业务人士坦言。
不过,融券券源的后续供给可能很快将会跟上。目前共有两批共9家公募机构获得转融通证券出借权限,而据记者获悉,接下来将有更多公募机构很快获得转融通权限。
很快更多公募将会获得转融通资格,因为这个事情是协会和会里都在努力推进的,原则上公募机构都应该参加,而且本身会增厚产品收益,公募也有一定的积极性。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透露。
乘风 红利
事实上,除公募入局转融通外,还有多项红利正在利好两融业务。
证监会日前修改两融相关细则,将两融标的股从950只扩大至1600只,并取消了最低维持担保比例限制;证金公司上周三还下调了转融资利率达80BP。
这一政策趋势下,部分券商持续加码两融业务。
公司内部正在大力推动两融业务,之前一些负责股票质押业务的同事也调来做两融了。 华南地区一家上市券商人士表示。
另一家头部券商人士则表示, 分类监管后,正在将资本中介业务当做发展重点,两融将是重点中的重点,未来两融的收入占比会在整体收入中越来越高。
值得一提的是,被视为两融新增长点的融券业务,也吸引了部分券商更多的风控部署。
关键是不能让两融业务重蹈股票质押的风险,因此在风险集中度、单一融资笔数、授信额度控制上都要尽可能地细化和完善。 华南一家券商信用交易业务人士表示, 我们针对融券做出了相比融资更加严格且细化的风控安排。
在其看来,和此前较多开展的融资相比,融券业务的风险程度更高。
对投资者和券商来说,融资和融券两者的风险都是截然不同的,后者的风险明显更高。 上述信用交易人士表示, 因为在做融资的时候,股票再往下跌始终有一个固定阈值,最多就是全部残值跌没,这会让融资业务有相对固定的风险敞口,但融券的敞口是无限的。
上述信用交易人士举例称, 比如融券卖空的股票出现了不断涨停并超过警戒线的时候,这时投资者是无法买券还券的,因为根本买不进去。这种尾部事件对券商就是一个考验,而且如果券商的券本身也是转融通融来的,这种风险还会向券商的资本层面转移。
复苏的两融业务和券商的积极投入,或许也是对监管层政策导向的映衬。
没有股价高估就不会有做空,做空机制也是让价格进一步趋于合理的一种补充。无论是转融券的扩容,还是标的股范围的打开,都更大程度上给予了机构投资者通过发现价格错估来获利的机会。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人士表示, 这和监管层进一步完善做空机制,强化多空博弈,促进A股定价与波动逐渐合理的政策方向相一致。
在该人士看来,未来针对两融业务的展业空间还有望进一步打开。
目前的思路是进一步打开以两融为代表的多空机制,但同时两融的扩大也会带来相应风险。此前券商的分类监管就是对这一风险的缓释,让综合类大券商成为提供资金和券源的主力,也让其成为该类业务风险承受的主要载体。 上述券商人士表示, 不排除未来还有更多针对两融业务的政策释放空间。